时隔13年再蓄洪记者18天记录20万蒙洼居民的生活点滴

2020-08-08 15:01:31

在今年的汛期中,淮河遭遇全流域性洪水。由于干流水位持续上涨,安徽阜南县境内的淮河干流王家坝闸提闸,时隔13年,蒙洼蓄洪区再次蓄洪。在蓄洪后的这段日子里,我们的记者也用镜头记录下了人们生活的点滴。

蒙洼蓄洪区是一块东西走向的狭长区域。淮河大堤与蒙河大堤构成了它的南北边界。王家坝闸与曹台退水闸构成蓄洪区的西、东两端。洪水淹没了道路和土地,形成了64个孤岛。这些是当地居民集中居住的湖心庄台。由于地势最低,郜台乡的湖心庄台最多。乘船前往庄台的路上,广阔无垠的水面、振翅飞翔的水鸟伴随着风雨迎面而来,仿佛这里本就是一片泽国。只有水面上的屋顶、树梢在提醒着每一个人,脚下是一个个村子。

今年蓄洪后,有近4万居民居住在湖心庄台。人员进出、物资补给都只能依靠船只运送。然而进出庄台的路程并不好走。看似宽阔的水面下,道路、围栏、田梗、树桩、铁丝等构成了扑朔迷离的水下迷宫。要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寻找到安全的航道,即使是最熟悉路线的当地村民,也难免有失手的时候。一不留神,我们的船就搁浅了。

郜台乡副书记 刘晓妮:现在就是我们绕路的时候,应该从后边绕,结果从这边绕过来。在这个大路上面,这片地势比较高,可能就有点搁浅了。这能走掉了吧,还是浅,小心螺旋桨。

开船的师傅说,蓄洪区里的上百条船维系着每天庄台居民的人员进出、物资供应、垃圾转运,类似搁浅的情况并不罕见。乘船一个多小时,我们来到被水围困的童家庙庄台。庄台唯一的柳编厂也暂停了生产。蓄洪的通知发出后,童家庙庄台上最后一批壮劳力也匆忙离开,出去打工。张继凤老人的三儿子是其中的一个。

阜南县郜台乡童家庙庄台居民 张继凤:三儿子在外打工,供小孩上学,家里要有粮食都种地,粮食收了能卖钱,这涨水了,没事做了不能在家蹲着啊。(儿子接到)涨水通知就要拔闸就去了。

有人离开,但很多人还是留了下来,因为那一缕乡愁的牵绊。童大献经营着庄台上唯一的杂货店。在外打工多年后,年纪渐大的童大献回到家乡,开起了这家小店。蓄洪之后,童大献进货出现了困难。能卖的东西少了,可他却并没有向邻居们涨价。

童家庙庄台杂货店主 童大献:卖光也不能涨价,你涨价水下去了谁来买你东西。平常是这样卖,该怎么卖怎么卖,就是疫情期间我都没涨价,现在可能涨价吗?做常年生意的,不是讲拉来一趟卖了就走了。

77岁的李东云见证了王家坝十多次的蓄洪。一次次的洪水涨落,烙印在老人的生命里。

阜南县郜台乡童家庙庄台居民 李东云:那时候一说拔闸了要得搬家,你从底下住矮了,往高处上搬。那时候人穷,没有好些东西,现在好了,有好些东西搬。

而如今,老人正亲历着庄台人家的悄然改变。李东云是庄台上的拆迁户。老人原本的住房已经拆掉。今年,她即将搬迁到淮河大堤旁保庄圩上的新安置小区。只是蓄洪延缓了搬迁,老人和孙子只好继续住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

在20公里外的郜台乡保庄圩,是李东云未来安家的地方。李可勇家的超市就开在这里。由于保庄圩和淮河大堤相连,即使眼下蓄洪,李可勇仍然可以到蓄洪区以外采购物资。他的超市也成为郜台乡保障物资供应的平台之一。

整个上午,来超市里采购物资的人络绎不绝。道路畅通带来的生活便利,成为居住在保庄圩的一大优势。这在事隔13年,王家坝再次蓄洪时体现得尤为明显。2007年以来,安徽省阜南县逐步搬迁庄台上的居民。2019年,蒙洼蓄洪区内的4个乡镇共搬迁了超过1万名湖心庄台的居民。

蒙洼蓄洪区内共有4个乡镇,分别是王家坝镇、老观乡、曹集镇和郜台乡。共建有6个保庄圩,131个庄台,其中沿堤庄台54个,湖心庄台77个。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上的示意图。庄台就是位置较高的台地,人们在台地上生活。有的庄台紧挨大坝,有道路连接外界,叫沿堤庄台。有的庄台完全孤立在蓄洪区里,叫湖心庄台。随着蓄洪,湖心庄台会变成一个个孤岛,当地多年来一直在将湖心庄台上的居民搬迁到保庄圩。保庄圩依托大堤而建,在蓄洪区内额外建设半圈圩堤,它的内部就像一个碗的碗底,尽管地势较低,蓄洪时也不会受到洪水侵袭。而依托大堤,保庄圩的居民交通和生活都不会受到蓄洪的影响。

蒙洼蓄洪区目前的6处保庄圩中,有5处依淮堤而建,1处依蒙堤而建。超过10万居民生活在保庄圩和沿堤庄台。在蓄洪期,这些居民的影响被尽量降低。然而,对于180平方公里的蒙洼蓄洪区和生活在这里的近20万居民来说,未来要面对的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善,还有生活该如何来发展。

蒙洼蓄洪区:洪水抹不去生活的希望

蓄洪后的淮河大堤,不仅是当地居民的栖身之所,也是牛羊鸡鸭的家园。与邻居们一样,养牛大户锁进鸿和他的八十多头牛,也同样居住在这里。由于蓄洪淹没了原本的草地,散养的牛被连夜赶上了大堤。

养牛大户 锁进鸿:现在我这八十头牛一天光料就三百多块钱,不讲草,光吃料也得三百多。备了有一点草,从蓄洪区里抢回来的,漂跑了三分之二还要多。

锁进鸿提前两天就开始着手转移。只是转移牛群容易,转移稻草却难了很多。最终,他也只抢救了三分之一的草垛。饲养成本每天增加,可要低价卖掉没长成的牛,锁进鸿又舍不得。

养牛大户 锁进鸿:心情肯定是不好,着急!因为每一天都是钱往上堆,自己也没多少钱,都是去赊别人的玉米、豆粕,每天都得去弄这东西。

锁进鸿做好了出门采购稻草的准备。尽管这意味着饲养成本的进一步增加,但是对养了二十多年牛的老锁来说,只要牛还在,他就还有希望。

养牛大户 锁进鸿:我们肯定是要搞下去的,我们对这个养牛也就像是依赖它了。

而对于外地人胡广富,所有的希望只能放在来年。胡广富来自安徽滁州,是蒙洼蓄洪区里的土地承包大户,流转了7000亩土地种植芡实。这种经济作物目前有着不错的市场销路。年景好的时候,胡广富1亩地可以获得1000元的净利润,是年入百万的大户。可是一次蓄洪的损失,也能让他两年辛苦付诸东流。由于蓄洪区的特殊性质,对于未来的风险与回报,胡广富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是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热情,最终让他选择了留下。

种植大户 胡广富:特别的,你比方说我们需要水、电,政府帮助那是义不容辞,哪怕你即使夜里面打电话,领导都会安排,所以我们就过来搞了,心里踏实。

阜南县扶贫局副局长 刘嘉豪:大户和我们当地的群众以及我们当地的政府部门人员,我们就像一个家庭一样,我们都想把这块事业做好,都想把家乡打造得更美好。

这一次,胡广富不仅损失了一年的收成,还要重新开始基础建设。

种植大户 胡广富:溶氧不够全部死掉了,你看都是这样的,河里面到处都是。有时看着也心烦,着急。着急也没办法,每天从这里走,心里也是难过,就两个月就开始收了。慢慢来吧,洪水退了以后重新开始!

在王家坝蓄洪的日子里,我们镜头中每一个留下的人都有内心坚持的理由。那是李东云老人一生难离的故土,是锁进鸿每日奔波的养牛生涯,也是外乡人胡广富亲手撒播的希望。

洪水过后 蒙洼人重建家园

目前蒙洼蓄洪区已经开启了曹台退水闸,退水面积已经达到3.5万亩。在当地政府的组织推动下,水退之后的道路清理和卫生消杀工作正在展开。部分居民也在水退之后的耕地上抓紧抢种绿豆等生长周期短的作物。由于蓄洪时间比预计的短,养牛大户锁进鸿的饲养成本有望降低。而胡广富也已经在着手为明年做打算。

在蒙洼蓄洪区,我们看到了蓄洪区人付出的牺牲,也看到了他们的坚忍。无论是对于当地政府还是生活在这里的群众,蒙洼蓄洪区是一片灌注了心血的土地,也是一片牵绊着乡情、承载着生活的希望的田野。(总台央视记者 彭德全 王宁 李秀吉)

(编辑 单宏鑫)

推荐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