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擎天威震世界 《战舰世界》x 变形金刚联动开启
2024-08-07
入警23年 没有一天离开一线 马路就是家
车辆就是伴 苦辣酸甜 披星戴月 辛苦备至
南三环 小刘桥 黄河边 107国道 留下数不清的足迹
车不堵 路畅通 就是交通民警最大的心愿
你行路 我服务 不言苦累 没有奢求 责任使命在心间
放眼看 路途远 再接再厉 百尺竿头 奋勇向前
入警23年,全是在最繁忙最艰苦的岗位上,终日与人流车流、喧嚣噪音、烟尘废气相伴,如今快要步入知天命的年龄,仍然还显得那么年轻帅气,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劲,他就是高架大队民警杨胜。
黄河岸边的坚守
杨胜97年警校毕业,同年进入防暴支队锻炼一年后转入交警支队,他的第一个岗位在黄河大桥,这里车流量超大,日夜不绝于途,且以重载的大货车居多,一个班24小时,多半时间都处在污染和强噪音的环境中,往往回到家还感到六神无主烦躁不安,跟家人说不几句话就想急,没半年功夫过敏性鼻炎就找到他,一遇到污染的空气就不停的打喷嚏流鼻涕,尽管环境如此的恶劣,但杨胜硬是坚持了下来,而且在这里一呆就是2年。
2001年他调换岗位后到了107国道,就是今天的中州大道,这里比在黄河大桥还要忙,郑州市外这一段所谓的国道没有全封闭,小岔路口非常多,交通事故频发,不管白天黑夜警情不断,杨胜自己都说自己,与其说是交通民警还不如是抢险队员。每次出警时他都会带上一根撬杠,如遇到被撞击挤压卡在车里的伤者,就能迅速撬开挤压部位拖出伤员,说到这些经历杨胜感慨不已,用这种方法他救人无数,但遇到撞击过重车体严重变形时,尽管他急如星火撬来撬去,有时甚至双手被挂的鲜血淋淋,但也没能及时挽回伤者生命,往往在这些时候,杨胜才真正感觉到身上这套警服的份量。
小刘桥下的故事
郑州市南郊的小刘桥,不说交警系统的人,就是不少市民都知道,这里是交通状况最为复杂的地段,也是杨胜转换的又一处新岗位,他去的时候107国道还没有改道,绕城公路也没有建设,郑州市南进南出的车辆大都要经过这里,日车流量都在万台以上,且大客大货居多,堵车简直就是家常便饭,遇到刮风天一个班下来,就像搬运水泥的装卸工蓬头垢面,杨胜的过敏性鼻炎到了这里没多久就发展成了过敏性哮喘,天天只有戴着口罩,每天只有一件事最值得高兴,那就是道路顺畅不堵车,只要一堵车“大疙瘩”、“长蛇阵”立刻就会出现,没有个把小时休想解开。就从洗衣服这件事最能说明问题,在小刘桥值守的几年时间,杨胜的衣服没有在家洗过,为什么呢?再清也清不干净,每次他都是拿着更换的脏衣服下到小刘桥下,在河水里长时间的几十遍的来回摆动,直到拧出来的水不脏为止。如今小刘桥已经加宽改造,又有了西南绕城和郑尧高速,每天如潮般的车辆得以分流,这里已经很少发生堵车了,但一代交警人在此艰辛的付出应该被人们铭记。
南环道上的煎熬
命运似乎跟杨胜交上了劲,2012年杨胜又被调到郑州市的南四环107国道区域。这里的交通环境不次于小刘桥,他来的时候十八里河转盘,柴郭转盘,京沙南延线,正是基本建设的高潮,道路的升级改造,立交桥的建设,多条断头路的打通工程,加上各种批发市场,房地产在建项目,这一区域简直成了一个车水马龙的超级大集市,有不少的交警执勤岗位,一分钟都不能离开人,遇到风天雨天道路泥泞尘土飞扬,因为修路建桥到处都是围挡,水泥沙石堆得满地都是,车辆一过烟尘废气四起,加上高分贝的噪音,因施工交通标志标线含糊不清人车混杂,这一切用杨胜的话说,每天来上班就像走进一台密封的大熔炉,没有其它选择只能任其冶炼。先后有不少招来的协警,来此站不了几天就默不作声地走了,杨胜这时已担任了中队指导员,他的手下就有吃不了这份苦不辞而别的,他没有劝阻也不埋怨,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吃不了这份苦怎能配得上人民警察的称号呢。现在三环与四环已经连接,南四环高架横跨东西,十八里河转盘立交桥互通立交环绕其中,这一切包含着值守在这里的交通民警的多少艰辛的付出啊。
高架桥上的博弈
2015年,支队组织高架桥大队,杨胜作为业务骨干又被抽调前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郑州市区内的道路已有150公里的高架路段,因为不少超重车辆违章上桥行驶,酝酿着很多交通隐患,查处这些车辆难度较大,他们不但与交警打游击捉迷藏,而且闯岗逃逸等危险事件常有发生。杨胜又一次调换到这么个热点岗位,他曾感慨地说过,我的从警生涯一个挑战接一个挑战,从没有停歇中止过。如今到高架大队已近五年,他总结出工作的两大特点,一是危险系数大于市区所有大队,因为每天面对的都是大货车、渣土车。二是由于违章成本高,司机除了铤而走险外就是想方设法贿赂民警,从这五年的执法过程中看,杨胜没有打败仗,首先他带领的巡查小组,工作中没有出现过任何闪失,面对无处不在的抗法与贿赂,杨胜均能硬起手腕处置,以至于一些大车司机的微信群里,自编的“快手”、“抖音”中提示,凡是犯在高架大队手里一切免谈。
结束语:
杨胜入警23年,经历了省会郑州市的交通大变迁,每每都身处在最艰苦的岗位上,他没有怨言没有牢骚,以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为郑州市的交通建设默默奉献着,光荣榜上很少见到过他的名字,镁光灯下也没有过他的身影,从入警那一天起,他就曾自己在心中勉励自己,任何时候都要记住人民警察的责任与使命。回头看看这23年走过的路,不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吗。①
(河南法制报记者杨勇通讯员彭天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