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大盆菜”办好群众最关心的小事——深圳龙岗区基层公共治理的创新探索

2020-10-28 05:01:22

“大盆菜”原本是客家地区逢年过节时家人团聚时的传统菜肴,囊括了从山珍海味到萝卜青菜的几十种食材,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众人需求,让人们共同分享生活的喜悦和美好。

2015年3月起,深圳龙岗区政府推出了“社区民生大盆菜”项目,通过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从以往的“政府配菜”转变为“居民点菜、政府买单”,有些是针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微改革微创新,有些是对社区基础设施“修修补补”,有些则是根据居民呼声新增的内容。这些“接地气”的项目,让群众对政府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基层自治细胞被激活,社区自治共治的成效日益明显,被评为该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

从“给什么吃什么”到“吃什么点什么”

10月26日,在龙岗区横岗街道怡锦社区,有一批“阳光妈妈”们干劲十足地在厨房里包粽子、蒸茶果,轻松的笑容挂在脸上,谁也想不到,这些充满“阳光”又心灵手巧的点心师们,一年前还是满面愁容的待业妇女。

一年前,居住在怡锦社区的肖国利,看到社区里有一些失业、单亲、生活困难的女性,就一直在酝酿成立一个机构,教授她们制作客家茶果,重新回到职业生活当中,但苦于经费、场地等一系列的条件匮乏无法实现。

肖国利欣慰地告诉记者,社区的工作人员在得知了她的想法后,立即帮助她们申请了“阳光妈妈客家茶果传承项目”,在评审通过之后,迅速给予了20万元培训基金和20万元厨房设备基金,还帮她们解决了场地问题。

肖国利自豪地说:“清明卖艾粄,立秋做糍粑,重阳做松糕,除去应季的茶果,平时的需求也已经基本稳定。”而这些“阳光妈妈”们,也从零收入增长到每月收入三四千元。“基本生活已经可以保证了,更重要的是让她们拥有了职业能力、重回社会,重获自信。”

这只是“社区民生大盆菜”实施推进以来数千个项目中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龙岗区为了加强社区治理和民生服务,进行了不少探索,但由于以往居民诉求表达渠道的欠缺,只能被动接受,盲点、漏洞还是不少,结果是民生项目没少做,但社区居民认同感、参与度却不高,“政府买了单,群众不买账”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充分的前期调研后,2015年3月,“社区民生大盆菜”项目出炉了,一改以往“自上而下”的方式,创新开辟了“居民点菜做菜、政府买单”的民生工作机制,在社区居民中广泛征集迫切需要的小事、急事、难事进行票决,由街道办组织专家进行审定,由区财政负责经费下拨,真正让群众实现“我的实事我做主”。

“相比以前,我们的工作量大增,从项目征集、居民票决到组织评审,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后期的考评等等,都要操心,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群众的信任和掌声所带来的成就感,却是以往的工作所无法比拟的。”华侨新村社区书记王琳告诉记者。

从细节入手 “四两拨千斤”

在园山街道银荷社区,许多居民喜欢在户外晒被子,在没有合适区域的情况下,就只能占用公共设施、公共场地随意搭晒,十分影响市容市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银荷社区没有一味地“堵”,而是想方设法来“疏”,经实地考察,初步选定两处适合修建集中晾晒区,安装多组大型晾衣架,供居民使用,实行规范化管理。既满足居民需求、维护社区环境,而且造价不高,获得群众连连点赞。

“断头路”打通了,黑灯瞎火乡村泥土路灯火明亮,以前家中没人管的留守儿童在暑假夏令营度过幸福时光……社区发挥长期扎根社区,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的优势,广泛发动群众反映诉求;政府根据群众切切实实的需求来“上菜”,不仅能精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还能确保公共服务的有效和优质,同时收获群众赞誉,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增强基层的核心凝聚力。

“社区民生大盆菜”项目推出五年来,短板欠账逐渐被清理,基层治理越来越好,惠及千家万户,深受群众欢迎。仅布吉街道“大盆菜”共申报实施11批社区服务、工程、市政、文体等民生建设项目总计2110个,累计申请经费1.88亿元。

道路修缮、市政管道、园林绿化、文体设施、环卫设施,职业培训、文化讲座、文艺晚会、篮球足球等体育竞赛、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活动……正是以这些百姓身边的微实事为切入点,“社区民生大盆菜”走出了一条转变政府职能、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新路径。今年5月,龙岗区通过了《龙岗区社区“民生微实事·大盆菜”项目实施办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将这个项目长长久久地做下去,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为龙岗勇当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排头兵、打造民生幸福标杆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党文婷)

推荐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