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面之乡的燕麦香了、千年梯田的红米熟了,阿拉教授天南地北精准滴灌小康种子

2020-11-03 20:02:42

摘要:教授县长对红米如数家珍,“红米稻种千年来从未退化,而且完全不受肥,富含氨基酸,是百分百的绿色粮食。

有一句这样的话:世界燕麦看中国,中国燕麦看武川。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素有“中国莜面之乡”美称,还被公认为世界裸燕麦的诞生地。然而,这个地方之前却是国家贫困县,燕麦也基本上是与普通粮食作物一样的初级农产品。于是,一位上海教授带来的精深加工技术,帮助当地特产的燕麦同时提升了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系列智力扶贫故事最近亮相上海教育电视台首轮播出的《周末开大课》第四季节目中,镜头里的“阿拉教授”在天南地北精准滴灌小康种子,让莜面之乡的燕麦香了,也让千年梯田的红米熟了……

【让燕麦超越传统主食】

武川,地处海拔和地形的突变地带,黑黄交错的沙土、充沛的雨量、充足的日照,是世界上种植条件最好的燕麦生产基地。一年到头、一日三餐,少不了莜面,也就是“裸燕麦面”。武川人说,离家再久,只要尝到一口莜面,就忍不住热泪盈眶。

“过去由于加工技术落后,大量营养成分被破坏,燕麦产品的价值远远没有被开发出来。”作为国内食品精细加工领域的专家,上海理工大学管骁教授研究燕麦已经有20年了。他们通过产学研合作,探索燕麦大宗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创制和开发,并深入燕麦功能性配料的探究与应用,研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装备。

早前,管骁第一次去燕麦之地武川,“没有路,现代化差,老百姓精神面貌也不好。”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管教授团队踏遍田间地头、深入工厂车间……到了2012年,上理工技术和装备在武川县实施产业化,以技术升级促进生产消费,整体推进燕麦产业链良性循环,让燕麦从田间走向餐桌,从本土走向世界。

在画面中,燕麦家族包括:燕麦胚芽米、燕麦黑醋、燕麦胚芽乳、燕麦高纤面、燕麦膳食纤维粉、燕麦全谷物饼干……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这几款谷物制品远远超越了主食,都是燕麦加工而成“好干货”。

面对一粒裸燕麦的种子,管教授告诉记者,从双涡流碾压技术等技术研发及装备创制,到燕麦重要活性组分的功能挖掘与开发,他们精细加工、保留营养、改进弊端,让一粒粒种子冲破坚硬的外壳,开始一段奇妙的旅行,同时走通了一条“政府—高校—企业—农户”的科技扶贫之路。

【让红米打破电商纪录】

五谷丰登,不止燕麦。在海拔1400米到1800米之上,传承千年、漫山遍野的哈尼梯田翻起稻浪。云南省元阳县位于哀牢山脉南段,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这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梯田之上。

“从这边到这边,都是我家的田,一共8亩地。”当地村民老马告诉记者:“我以前种白米,8年前开始种红米。而且,这两年县里也帮忙改良了品种。”又是一年丰收季,对于这一大片的红米种植,老马在收割时留下最长、最好、最饱满的稻穗来播种,希望来年的收成会更好。

作为《周末开大课》的课代表之一,“绿叶台”主持人梦然从元阳带回了这种只生长在红土高原的红米。他介绍,从梯田红米几乎弃种,到亩产达400多公斤,云南元阳原生态农发展的背后,有许许多多的推动者与助力人,其中就有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扶贫力量。比如曹东勃教授受教育部和学校委派,到元阳县挂职副县长一职。

教授县长对红米如数家珍,“红米稻种千年来从未退化,而且完全不受肥,富含氨基酸,是百分百的绿色粮食。不过,“红米每亩产量少,一年只收一季,收成不好的年份更是雪上加霜。”因此,以前很多青壮年抛弃了梯田,选择外出打工,县里只留得下老人与小孩。“元阳县45万人口,贫困人口占16万。”

“2013年起,上财多位老师,也就是我的前辈同志们,纷纷前往元阳扶贫。”而上财扶贫老师们在回到上海后,手机里始终保留着一粒红米的照片。有人说,元阳只要做好这一粒红米,就可以摘掉贫困的帽子。果然,元阳县获得上海、全国多方支援后,通过改良品种大力推广优质红米种植,万亩梯田才开始重新焕发了青春生机。

曹东勃笑言,我们每天吃,白米和红米一起煮,用电饭煲就可以煮了。作为当地“父母官”,他当然不忘在电视荧屏上直播带货。他掏出一张上财扶贫老师们珍藏的元阳县哈尼梯田有机红米产业合作社的社员证,他们助力元阳成立合作社、电商协会,从上海乃至全国引进电商人才与推广技术,开设电商学习班,当地的粮食系统与青年人挺身而出,开始摸索学习电商产业。

终于,这个绝大多数人没有听说过“电商”这个词的贫困县,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产地与销地市场的信息进行链接,通过自建元阳商城APP、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设立乡镇电商服务站、村级电商服务点,联合天猫、阿里巴巴等各大电商服务平台,可以“吃”的世界遗产进入了千家万户。如今梯田红米创造了2小时爆单、7.45万斤产销、2.8万户贫困家庭脱贫的纪录,“这些以往想都不敢想的数字,在大力促进电商产业发展与消费扶贫之下,一切都成为了可能。”

推荐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