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档升级,培育壮大“四种经济形态”

2020-05-25 10:01:11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青海,地处偏远西部、高寒缺氧,生态脆弱,如何探索出一条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成功路径呢?

今年年初我省提出,要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培育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引领结构优化,促进转型升级,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35.1%提高至50.2%;新能源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西北地区首个域名根服务器(L根镜像服务器)上线运行、西宁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获工信部批复,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投运……

因地制宜,改革创新,努力实现自然生态承载力和人类发展生产力的协同,是青海做出的重要选择。培育壮大生态经济,持续推进循环经济,着力发展数字经济,协调共建飞地经济,以“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青海积蓄绿色发展动能,提档升级绿色发展方式。

绿色农业带动旅游升级。摄影:罗连军

生态经济与生态保护共进

大美青海,犹如画境。绿水青山,是青海不容染尘的底色。因此,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如何促进青海绿色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呢?

绿水青山不仅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且也是自然资本。我省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目标,推动生态与农业、工业、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稳妥有序推进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构建保障群众稳定收益的长效机制。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让环境成为未来生态经济增长的资源。

一路行走,高原大地处处展现生态经济的勃勃生机。

向外走,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青电入豫”工程已经拉开序幕,青海清洁电力将直送中原;

向内看,我省坚持持续推进林草产业优化升级,特色经济林扩容提质,种植面积已达25.4万公顷,其中有机枸杞1.2万公顷,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

此外,我省通过加快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不断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等,着力打造全域绿色有机农牧业产品。截至目前,全省已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志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620个,全省有机畜牧业认证环境监测面积达到461.09万公顷,是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

生态与经济共赢,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大美青海绿色画卷正徐徐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海南大数据中心平台。摄影:祁国彪 张地委

循环经济让产业不断优化升级

青海之西,昆仑山下,盐田如块块碧玉。钾肥被誉为“粮食的粮食”,没有钾,庄稼的“腰杆”就挺不直。从用原始工具土法熬制到全自动化的水采船,我省走出了一条提质增效、循环发展的新路子。目前,我省钾肥产业无论是技术工艺水平还是生产规模,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相关产业链条正在加快延伸,盐湖产业显示出无限的发展潜力。

一直以来,由于我省地处祖国内陆,工业产品的市场和原料“两头在外”而在价格上缺乏竞争优势。因此,我省通过产业集聚发展,以循环经济模式延长产业链,一方面实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一方面补短板、强弱项,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应运而生。为此,我省加快重点地区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形成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截至目前,全省构建形成盐湖综合利用产业链、锂电产业链、光伏制造产业链等8条产业链。2019年8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41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5%。2019年全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8.9%、30.8%、9.39%、26.5%,特色循环产业已成为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为我省工业发展的重要阵地,2019年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海东工业园区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约595亿元、650亿元、140亿元,三大园区工业总产值约占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0%,产业链清晰、融合集聚、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已经初见雏形。

海西“飞地经济”工业园区。摄影:刘法营

飞地经济“飞”出价值和效率

从高空俯瞰,坐落于瀚海戈壁之上的海西“飞地经济”工业园区,蔚为壮观。这个坐落于德令哈工业园的怀抱中、占地400公顷的“飞地经济”产业园区,正在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注入着强大动能。

飞地经济,顾名思义是一种打破区划限制,合作进行跨空间开发,实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是实现我省各地资源互补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3年7月,我省和西藏自治区联手在格尔木市建立藏青工业园区。至2018年底,藏青工业园注册企业已达238家,累计完成投资43.16亿元,实现产值146.38亿元。

藏青工业园的发展,跨越了山水,破解了西藏经济发展中自然条件的制约,实现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发展“飞地经济”,最大的优势在于“互通有无”。按照全省一盘棋的理念考虑,对于省内不适宜发展工业的果洛、玉树等地而言,“飞地经济”正在成为助推藏区脱贫攻坚的强有力抓手。

2019年3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与果洛藏族自治州就“超低环温空气源热泵机组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并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藏区脱贫攻坚正在从“输血”走向“造血”。

要向高处飞,向富的目标飞,向美的地方飞,飞出价值、飞出效率,青海产业借梯登高、借船出海,“飞地经济”成为我省“弯道超车”的强有力推手。

盐湖产业显现发展潜力。摄影:罗连军

数字经济跑出后发先至的加速度

5月7日,海南藏族自治州大数据产业园(一期)投运,数据中心正式上线。几年来,我省大数据应用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点的创新发展之路,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我省高质量发展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海南州创客孵化园里,不懂汉语的藏族牧民群众可以轻松地使用各类互联网软件,通过完备的汉藏双语数字系统,牧民可以与全国各地的消费者直接沟通,互联网让语言沟通不再成为障碍。

数字经济的发展也为我省能源产业带来新机遇。以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为例,产业园三期全部建成后,园区大数据中心的机架总规模将达到10万架,一年的耗电量为60亿千瓦时左右,实现了清洁能源就地消纳。

2020年无疑是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之年。从西宁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获工信部批复到西北地区首个域名根服务器(L根镜像服务器)上线运行,再到5月7日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一期)投运,好消息频频传出,数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效应正在释放。

躬身耕“云”,撒播“数”种,我省抓住国家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利机遇,充分利用气候、区位、能源优势,推进实施“新能源+大数据”战略,不断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大数据与经济转型、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新手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新途径。

大美青海是绿色发展的探索之地、是蓄势勃发的奋进之地、是前景可期的兴业之地,“四种经济形态”引领之下,青海将迸发无限生机。

短评: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指出,我省已初步形成生态、循环、数字、飞地“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的经济转型发展新格局。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我们要推动“四种经济形态”具体实践,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青海承担着重要的生态保护责任,生态保护是交给青海的一份历史性答卷,而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数字经济、飞地经济“四大经济”正是青海实现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共赢的重要选择。

立足青海生态优势,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坚持在综合循环利用资源中谋求又好又快发展,在保护建设生态环境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之路。让生态保护不再是被动的贡献和责任,而是一种新思维中的优势和突破。

发展循环经济是青海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要接续产业升级发展,持续构建和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以工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工程为重点,围绕促进产业链延伸、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继续谋划一批产业补链、功能配套、循环利用的项目,加强项目协调服务,加快形成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促进产业融合的低碳绿色循环工业体系。

当前,数字经济在培育经济新动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们要发挥能源、区位优势,整合现有产业、企业和产品,与国际国内市场耦合,发展平台经济,谋划和推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

协调共建飞地经济是我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渠道。我们要加强资源统筹管理,在锂电产业、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方面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承接引进一批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促进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优化招商引资政策,谋划发展总部经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地区功能转型;依托对口援青等平台资源,稳步开拓省内外飞地,利用发达地区人才、技术和市场优势,让“飞地经济”为青海发展聚能蓄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支持兰西城市群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历史和现实机遇,青海在“四种经济形态”的引领下,必将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推荐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