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建言:以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实现“六保”

2020-07-05 00:07:23

如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如何促进大中小企业全面复工达产?新形势下,如何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当时间迈入2020年的下半年,如何在巩固上半年取得的疫情防控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7月3日,在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召开的第六期现代化策论上,专家们就如何夺取“双胜利”展开了热烈研讨。

多元布局化解供应链单一风险

“疫情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全面决胜小康的决心和目标任务不会变。”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区域现代化研究院院长章寿荣说,无论是全面决胜小康还是疫情防控,江苏都成功为全国提供了“样本”。但当前国内国际形势仍较为复杂,江苏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同时,还要不断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维护外贸外资稳定、扶持中小企业稳定发展以及保障民生和就业等。

省社科院社会政策所副所长、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王树华认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为“六保”举措之一,是巩固江苏制造业发展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次疫情更加凸显了产业链多元化布局的重要性。”王树华说,疫情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造成一段时间内原材料、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供给减少甚至中断,全球供应链特别是制造业供应链布局将面临重塑和再平衡。

“江苏是我国制造业大省和开放型经济大省,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时,必须紧紧抓住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这个‘牛鼻子’。”王树华说,要有序推动制造业供应链布局的多元化,尤其是对于市场竞争充分、产品生产技术成熟的传统产业,包括纺织、钢铁、轻工等,这些仍是当前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且这些行业相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仍然具有比较竞争优势。他建议,应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加大对江苏制造企业海外设厂、兼并收购等的支持力度,实现上下游供应链的多元布局,以有效规避供应链单一化风险,增强供应链的韧性和灵活性,提高产业链安全水平。

“强链”“补链”提升产业韧性

“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性还是比较强的。”省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处四级调研员裴仁周介绍,江苏在省内的产业链供应链可以达到60%,在长三角内部可以达到80%,还有10%左右集中在珠三角。也就是说,江苏在国内的供应链稳定性能达到九成左右,但另外还有10%需要依赖国外进口。“虽然占比不大,但这10%都是最核心的部件,是‘卡脖子’的关键供应链问题。”

以当前全球需求剧增的防疫产品为例,江苏防疫物资生产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熔喷布生产设备中的核心器件——喷头大部分要从德国进口;约三成左右的呼吸机关键零部件只能从欧洲和美国进口;既透气又能阻隔病毒的防护服面料只有美国杜邦公司能够生产,这些正体现了江苏“强链”“补链”的需求。

对此,王树华建议,应聚焦江苏现有制造业中具有竞争力的物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全面梳理江苏企业参与全球竞争需要解决的重点技术,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牵头单位,组织省内科研院校和龙头企业集成攻关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推动江苏重点产业实现“链升级”。

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远鹏则提出通过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商来补链。“从1-4月的数据来看,江苏的外商投资是增加的。”张远鹏说,为了避免类似疫情造成的供应链不稳定,外资企业也有缩短产业链供应链、尽量靠近市场的需求,加上长三角地区产业链本身相对完整,具备吸引外资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江苏可以通过打造公正、公平、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以及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加强对企业在原材料、用工、用能、物流、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吸引外资到江苏来,补齐产业链。

错位发展数字经济助力“双循环”

疫情发生后,江苏的一系列强有力举措,有效保障了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稳定发展。从2月中旬以来,江苏规上工业企业逐渐有序复工。“但目前,市场和原料‘两头在外’的企业仍比较困难。”张远鹏说,要解决这类企业的复工达产难题,一方面要帮助他们开拓国外市场,另一方面则需要帮助他们实现转产、转内销。“总的来说,我们要逐渐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出口转内销、国内外双循环,成了近来的热词。省社科院社会政策所(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程俊杰认为,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可通过错位发展数字经济来实现。

“过去更多的是B2C,如阿里巴巴、淘宝之类,现在我们更多要强调B2B,发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数字化细分的领域。”程俊杰说,江苏数字经济规模位居全国前三,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但与广东、浙江等数字经济大省相比,江苏的数字经济发展稍显滞后,亟需错位发展、迎头赶上。

程俊杰认为,数字经济包含多个领域,如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及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等。目前,江苏产业数字化和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与领先地区的差距并不明显,可以充分发挥江苏产业基础尤其是制造业的优势,在工业数字化、新型数字基础设施领域错位、赶超发展。“这就需要江苏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认识、人才引进和政策扶持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江苏经济报记者 陈春裕

推荐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