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擎天威震世界 《战舰世界》x 变形金刚联动开启
2024-08-07
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不少人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年,你从游戏中学到了什么?一聊到游戏许多“话匣子”都打开了,各种“牛鬼神蛇”的经历都跑了出来。
有人说,自从玩过《集合啦!动物森友会》之后,向往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岛,钓鱼、打猎、种菜、修房子、摘水果、捉虫、绘制衣服亦或是坐飞机去找朋友玩,互帮互助亦或调皮捣蛋。原来游戏还可以放松精神、舒缓疲劳、“驱逐”烦躁。他觉得,游戏用虚拟“画作”让人从虚拟世界学会了如何努力经营现实生活。
有人说,玩过《死亡搁浅》后,从高强度的对抗到玩家对有限资源的“排兵布阵”,因为道具和策略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不同路径,让他学会了调动自己的思维去跨越各种“困难栏杆”,遇到麻烦时不再在一棵歪脖子树上吊着从而不去想其它方法。。
有人说,体验过《艾迪•芬奇的记忆》以后,让他在游戏中亲自参与到每一场“死亡”的感受历历在目,让他从一个后人追忆先祖的视角悟出了游戏的生存哲学,甚至根据这些临时性的游戏体验完成了他的论文。
还有人说,自己玩过《大航海时代》之后,脑袋里装着全欧洲的海岸线,各个航线也是信手沾来。睁眼闭眼间欧洲航线犹如黑夜中的北极星一般烨烨生辉,对他一个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游戏多多益善。
还有很多类似的答案星罗棋布地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哈姆雷特”们好像都在努力证明给我们看:游戏并不是一无是处,真能学到点东西。接下来,笔者在游戏好友中找了几个故事,看看那些年游戏教会了他们什么?然后浅谈一些科学研究,游戏对大脑产生了怎样影响?
好友小赵:
“玩《奥日与魔法森林》,让我的手指有了灵魂”
小赵都觉得自己的手指缺少了灵魂,在玩这款横版动作冒险游戏之前这种感觉并不强烈。在他“操舵”树精灵奥里在森林中“航行”时,在他沿途扫清障碍时,发现他对数码设备的操纵能力犹如陌生人,这对他一个从事设计相关工作的人来说并不友好。手指若不够灵活,拿起手绘笔在图上操作0.1mm的极限精度时就不可避免有更大的误差。他说,《奥日与魔法森林》恰好锻炼了他的这种能力,如果操作不够灵活,稍有失误,游戏就可能白玩一趟,解谜给头脑带来了挑战,冒险给手指加强了训练。每次当他没有创意,或者文案枯竭,或者是“手痒”,都习惯玩会儿《奥日与魔法森林》练练手。
好友小王:
“玩LOL后,学会了更好的与人沟通”
他本来性格比较内向,在与人沟通方面“欠些火候”,虽然不是人云亦云,但是自己的意见也不能完美地给他人“观赏”。后来接触到英雄联盟,在游戏中经常与队友沟通配合,玩打野抓人时常常需要给队友信号,带领队友一路过五关斩六将。起初,可能是说话方式或者是语气不太友好,匹配到的很多的队友都不买账,要不是顾忌身处同一阵营的原因甚至还会给他一些教训。刚开始游戏也是输多赢少,自从他意识到自己需要和队友好好沟通配合,学会了许多有效的沟通方式,队友与队友更加和谐,游戏也更加轻松欢乐。最近转战《使命召唤:战区》,游戏中涉及更多的与队友沟通配合,他也能够从善如流,应对自如。
好友小孙:
“逻辑能力得到了升华”
《时空幻境》的主线是TIM寻找被怪物掳走的公主,至于蒂姆为何不顾一切的寻找公主,游戏并没有用太多的剧情去展开,但玩家们知道蒂姆曾经犯下大错,希望去弥补这些过错。每个大房间中都有零星的剧情散落,随着游戏的推进,玩家们走错一步都有可能从头来过。其实解谜游戏并不需要浇筑太多的专注力,甚至可以分出一部分心神去做其它事情。虽然没有竞技性,但是它考的是玩家的逻辑思考能力,跟下围棋、下象棋一样,需要往后推算好几步,这可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需要日积月累才能改变。
玩游戏改善视力?
对于我这个年纪的游戏爱好者来说,我们不止一次被父母的唠叨缠身:“看看你整天玩游戏,眼睛都快睁不开了”。这仿佛给人一种错觉,自己的视力下降真的跟长时间玩电子游戏有关。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在2009年的时候,脑科学家们就有所发现,动作类电子游戏能够使对比敏感度显著提升。在日常生活中,人眼需要分辨边界清晰的物体,也需要分辨边界模糊的物体。后一种分辨能力则称为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对比敏感度(CS)定义为视觉系统能觉察的对比度阈值的倒数。对比敏感度=1/对比度阈值。对比度阈值低,则对比敏感度高,则视觉功能好。在某一空间频率,视觉系统有一定的对比敏感度;反之,在同一对比度时,视觉系统有一定的空间频率分辨力。
科学家们用《使命召唤》做测试,结果让人瞠目结舌:那些每周把大量时间倾注在动作类游戏的人,视力反而比那些不玩游戏的人更好。特别关心的是,玩游戏的这类人他们的对比敏感度明显得到了提升。这个具有影响力的发现,当年被发表在科学界顶级期刊《自然》杂志的神经科学子刊上。当我们知道了结果后再回头去看过程显然有另一番味道,仔细想想也是,像《使命召唤》这类动作类游戏其实非常考验玩家的视觉敏感度,在眼花缭乱的背景中快速分辨出细节,其实就相当于加强版的视力训练。
玩游戏能够训练决策能力?
2014年,比利时和德国的科学家进行了一项有意思的测试,他们扫描了百多名游戏爱好者的大脑发现: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和额叶眼动区的灰质体积更大的是那些游戏玩的多的人。而负责执行能力的控制中心就位于这两个区域,准确点说就是在这两个区域的前额皮质。而DKPFC这个区域广泛被认为和决策与推理有着密切的“亲属”关系。在2014年的这个脑成像研究中,他们发现DLPFC的灰质增多和玩电子游戏的时间成正比,同时也和游戏中玩家根据临危环境迅速做出决策这一特点不谋而合。总之,这些从事电子游戏研究的学者们渐渐发掘出电子游戏的确可以训练玩家的决策能力,甚至能够在大脑结构层面上影响“战局”。
结语
要说电子游戏的“鼻祖”,那么诞生于1952年的井字棋游戏(Tic-Tac-Toe)绝对称得上“一哥”了。在它之前,笔者没有找到其它有关电子游戏的记录。自从二十世纪70年代电子游戏这股热风刮起来以后,电子游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全球,开启了它的商业帝国之路,这种新形式、娱乐式、媒体式如今已经杂糅了各行各业,今天的游戏或许只有电影能和它一较雌雄,过去的娱乐行业很难在它手下走两招。在最近的半个世纪以来,日新月异的游戏早已不是当初简单的井字棋游戏了。越来越多的游戏仅靠思考能力是绝对不够的,“考”的更多的是玩家的快速反应、手指灵活、团队合作以及快速计算的能力。同时在时间的安排上,玩家花费的时间远超预期,以至于游戏厂商不得不制定防沉迷系统。例如,2020年初的《使命召唤:战区》仅仅几周的时间涌入“现代战争”的游戏玩家超过上千万,其全球玩家的累积时间更是超过了万年。
关于电子游戏影响大脑的研究,近几年也是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不少神经科学、脑科学、心理学、美学、哲学等领域的学者,也以体验游戏的视角开始科学的研究电子游戏。所以,有关电子游戏的出版物以及论文都以瞠目结舌的速度增长着。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电子游戏对人、对大脑等等的影响。例如,即时策略游戏对训练认知能力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还能增强视觉选择注意力。
这些你有亲身经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