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召唤玩家的日夜

2020-12-26 05:00:26

在《使命召唤手游》上线前夕,我们采访了几位COD的老玩家。无论是凌晨5点,还是在深夜2点,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

1

广东省汕尾市的海边有一条街,就叫海边街。

海边街一边是楼房,一边是海。因为位于避风港,海面通常很平静。凌晨时分,天还没亮,海边街上总是灰蒙蒙的,看不见人。

只有根根和他的朋友们在那里晨练。这群潮汕男孩大清早就出门,“连卖早点的大伯都还没出摊,我们就开始沿着海岸线跑。”每个周末,无论寒暑。

有时冬天太冷,根根便是其中起床最晚的一个。朋友们全都来他家,站在楼底下呼喊,吵醒根根的父母。父母再敲响根根的房门,催他起床,赶紧出去,跟着一块儿跑步去。

晨练,这是当年“流行”的说法。所有人都跟父母说是出门跑步。年轻人精力旺盛,他们也是真跑,至少都跑上一个小时。毕竟从家里出发跑到网吧,正好一个多小时。根根告诉我,在父母看不到的海边街尽头,有着晨跑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大家摸黑赶早,运动完就跑去打游戏。

“很搞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的起床时间越来越早。因为网吧一般下午、晚上人多,老板就想了个办法,7点开始营业,到中午12点有优惠,包时最便宜。”

“所以开始大家都是7点出发,9点到网吧。后来变成5点起,7点就能到。不过也总有人晚到。如果你早到,可能就会打开一些单机游戏。就这样我第一次通关了使命召唤。”

海边街仍然停留在我的脑海。我问根根,那海边街长什么样子?他开始翻找手机里的照片。

2

小鬼是我见到的另一位使命召唤玩家,他是93年的,单身。前不久某天晚上,他加班到12点,回家后洗完澡,躺在床上,夜深人静也没什么事,就打开了某匿名交友应用。

夜里的年轻人都是相似的。小鬼在应用里浏览各种群聊,标题全是“男生女生速配”“单身小哥哥/小姐姐进”,非常典型。但手指划着划着,他看见一个画风突兀的群名:

“使命召唤玩家请进”。

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小鬼不自觉点了进去。

凌晨2点钟,群里十来个陌生男女,在聊一些“纯粹的游戏话题”:使命召唤你玩了几部?我最喜欢黑色行动;最新一代你玩了吗?还是现代战争最经典……

小鬼特别注意到,群主是女生,但他没在意,而是加入大家的讨论,聊剧情、聊武器,所有人兴致勃勃。忽然群里一个男生说:当初我还为这游戏流过泪。

小鬼接话:兄弟,你为什么还流泪?

男生打了几个字:幽灵死的时候。

小鬼一听,啊,懂了。

幽灵之死大概是使命召唤系列中最触动玩家的情节之一。这位《现代战争2》中的忠实战友,一直与玩家并肩作战,却在杀出一条血路后,遭遇背叛,和玩家扮演的小强接连阵亡。

那是令小鬼难以置信的一幕。事情发生得太快,他完全没反应过来。“我不是收到一条消息,说他阵亡了,而是亲眼看到。幽灵就在我身边,我先中枪,然后是他。我们的尸体被丢进火坑,镜头转动,幽灵的眼睛正对着我的屏幕。”

通关游戏一个多星期后,小鬼依然很难受。“游戏里幽灵很强。有他当队友,就给人一种安全感。但幽灵的身世又很惨,一直被各种背叛,好像被命运捉弄。”

使命召唤里有一句标志性台词:攻击友军是不会被容忍的!

如果你射击某些队友,屏幕就会渐黑,浮现这句话,然后任务失败,从上一个记录点重新开始。小鬼始终无法容忍幽灵受到的友军伤害。

主播老戴的使命召唤实况,小鬼每一期都看,唯独跳过了《现代战争》。这个分支系列他一直打算重玩,但想到幽灵又要死一次,内心就很纠结。反而是前不久玩《使命召唤手游》,看到了幽灵这个角色,深红色墨镜,外加骷髅头面罩,跟以前一样。

工作后玩游戏的时间少了,但每年小鬼至少都会玩一部使命召唤,他最喜欢《黑色行动》与《现代战争》,沉浸于其中的剧情与小队作战。他还向每一个人安利使命召唤,亲戚、同学、同事,无论谁问有没有游戏好玩,小鬼就答使命召唤。

有没有单机好玩?使命召唤。有没有枪战游戏?使命召唤。像这样,他在大学宿舍不停给同学“洗脑”,说这游戏画面好、手感好,终归值得试试。小鬼的安利攻势征服了一位体育生,大家都叫他阿鹏。

阿鹏其实不怎么打游戏,或者说,不执著于打游戏。“他有自己的生活,经常要出去玩,不像我们游戏宅,一呆可以十几个小时。人很活跃,性格也很好,就是容易冲动。”

因为买了新电脑,阿鹏就问室友要游戏推荐。小鬼什么游戏都玩,但安利的时候,脑子里只有使命召唤。他向阿鹏推荐了《黑色行动》,手把手教阿鹏下载,又悉心指导怎么操作。

上手以后,阿鹏就开始骂骂咧咧。因为“太菜”,他玩普通模式也很容易死。小鬼五个多小时通关的《黑色行动》,阿鹏打了有半个多月。“他每次玩都大张旗鼓,‘我怎么又死了?这什么破游戏?’拍桌子抓狂,无能狂怒。”

但看阿鹏玩游戏是一种乐趣。他那么大声,吵得室友也干不了别的事。大家一个个围在他身后,交叉双臂,观摩着,指指点点。

有时宿舍开着门,连隔壁同学被都阿鹏吵得烦了,也会过来拜访,进门就问你们这怎么回事?小鬼便连忙指着打游戏的阿鹏:没事没事,你看,小事情。然后拉着隔壁同学,也站在阿鹏身后,搭着肩假装教练。

围观的人多了,也总有人问,这是什么游戏? 小鬼还是那句话:使命召唤。

他觉得,“使命召唤是世界级IP,玩游戏就会或多或少听说,但你未必认得全,还是需要老玩家推介。这个系列每一款产品,只要上手试试,谁都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即便平时不怎么玩游戏也行。阿鹏就是很好的例子。”

3

我刚到周诺家的时候,他正开着笔记本电脑办公。笔记本往后还有一个更大的显示器,《足球经理》处于运行状态,台式机箱也发出风扇的转动声。

周诺今年27岁,2014年从河北老家来到北京。他的第一份工作月薪2800元,其中800元用来交房租。他在通州梨园找了个隔间,面积很小,“一进屋就是张床,床旁边有张大桌子,桌子旁边是衣柜,别的什么也没有了。”

来北京的第一天,除了生活必需品,周诺只带了两样东西。一是他的台式,摆在了大桌子上;二是他的书,全都是历史题材,带着又沉又累。

“但当时只身一人,好像也没别的什么可带?我只有这点家当。”周诺说。

恰恰是“这点家当”都与一款游戏有关:《使命召唤2》。这款二战题材的老游戏,周诺通了有十来遍,都是老兵难度,“被打中的话,两三枪就死”。

2005年左右,他在表哥家第一次见到盒装版的《使命召唤2》,“记得有6张盘,纸盒很有质感。结果进了游戏,战场氛围更加震撼。以前玩游戏总爱跳剧情,COD2我一分钟没跳。”

到回家的时候,他就想把表哥的游戏也带走。他拿上6张盘,往自家电脑里一张又一张地安装。结果连连报错,家里的台式配置太低,运行不了。

《使命召唤2》的诺曼底登陆

玩不到使命召唤,周诺改看碟片、改看书。他用零花钱去买影视剧和纪录片,只要和《使命召唤2》一样,题材与二战有关,都感兴趣买回家看。《兄弟连》一集一个多小时,他往往能看三个小时,有两小时都在上网查资料。

无论是二战的影视、书籍、游戏,他总爱暂停去看,边查边看。诺曼底出现了,他去查地点在哪儿;D-Day不知道什么意思,他主动去搜。一来二去就进了坑。

这导致上历史课时,周诺知道的往往要比课本还全。书上如果只说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他就圈出来,在旁边补充:“巴巴罗萨计划”。他按自己知道的往书上填,做满了私人历史笔记。

正如许多“爱现”的男孩,周诺也在课堂上抓住一些机会。历史老师放投影,讲到了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二战正式开始。周诺就忽然举手。老师问咋了。周诺答,你图配错了,德军手里拿的是MG42机枪,是1942年才开始配备的。

身边人都知道周诺关注二战历史。一次去朋友家,朋友母亲给周诺开了门。他还没见着朋友,就听见了屋里的音响,传来游戏的枪声,于是没进门就说:哟,玩COD5呢?

前两年,使命召唤制作组出面说过一次,他们可能不会再做二战题材。一句话就叫周诺非常失望。结果,官方后来还是出了新二战,《使命召唤14》,反响却相对平平。

《使命召唤14》的诺曼底登陆

周诺想了想,对制作组表示理解。他认为,虽然是“年货”,但其实使命召唤有它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并非只做单一题材,还是在尝试。当然,他个人还是希望官方能多做点现实题材。在系列所有作品中,他只拒绝科幻题材,承认自己实在代入不了“未来狂战士”。

最新一代《使命召唤16》,重启了现代战争,有剧情,有转折,有大战场,也有室内、巷战场景的小队作战,周诺觉得这是回到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他还试了试《使命召唤手游》,觉得品质过关,硬件上也没什么门槛,也许能带来更多新玩家。“很多人其实没那么多时间玩游戏了,但手游躺着就能玩,这一点非常好。”

周诺回想起自己以前和同学去开黑,别人都在玩网游,他却发起了《使命召唤5》僵尸模式联机,把游戏当求生之路玩。同学之间玩多了,当他有事缺席,还有人专门打电话过来问,你上次带我们玩那个游戏哪里下载?怎么联机?

使命召唤全球知名,但国内因为各种原因,单机、主机玩家相对小众。周诺还是希望使命召唤玩家能再多一些,手游版的上线在他眼中是一个契机。

“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样,为了游戏不断升级硬件。”周诺刚工作时,为了使命召唤与GTA5,曾经专门用信用卡买了970;后来为《战地1》,又从970升级到1080;为了《最后生还者》他购买PS4,又为塞尔达入了任天堂Switch。

“现在想想,时代真是变了。游戏画质一直在涨,自己年龄在涨,收入在涨,什么东西都在涨。”从CPU到显卡,周诺的台式配件已经全部更换了一遍,就连机箱也在今年换了。

整台电脑,每个零件都是新的。“ 它不是我之前的电脑了,但它又还是我以前的电脑,我最初玩《使命召唤2》的电脑,”周诺说,“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现在回想起去网吧最大的教训,反而是自行车容易被偷。根根的自行车两三百一辆,被偷过两回。事后被骂很惨,“当时对父母最难开口的一句话,就是我单车又被偷了。”

但只要是跟朋友一起骑车去,那就既安心又保险。因为大家可以把车轮栓一块儿。

当年一块儿晨练、一块儿栓车轮的朋友里,有位单名一个圳字的,大家都叫他圳哥。“你总是可以在网吧里找到圳哥。”根根这样介绍他。两人认识10多年了。前阵子,根根看到《使命召唤手游》快上线,他还给圳哥分享了链接。

我问根根,为什么专门发给圳哥?他解释:“我始终觉得他比我更早玩使命召唤,也是他安利我玩。他玩了好玩,推荐给我,我玩了,也觉得好玩。所以我想让圳哥知道。”

我又问,那圳哥是怎么回你的?其实心里也犯嘀咕,觉得这场景有点像电梯里的游戏广告,要是对面回了句“好兄弟一起玩”,那就很标准、很像口号。

然而根根的回答不在我的预料之内。他说:“圳哥什么也没回。我们认识10多年了,只需要发个链接过去,让他看到。这是我们沟通的方式。”

“但不用回我也知道,”根根说,“ 圳哥他一定看了。”

*截止发稿,《使命召唤手游》首日上线即登顶iOS免费榜,并跻身畅销榜前五。

4

潮汕网吧玩家根根,他就没有忒修斯之船似的哲学问题。“但你要是在网吧玩单机游戏,首先要解决一个很大的问题:怎么去保存你的存档。”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你得先在网上搜到存档目录,打完游戏后保存、退出,然后很顺手地层层打开那个目录,把存档文件拖到手机,拖到QQ或者U盘里。一开始可能很生疏,往后会愈加熟练。

第一次通关《现代战争》,根根“起码花了一个多月”。“大家游戏水平也没那么高,很多关卡会死,得重复玩几次。”如果以每周末两个档计算,通关至少需要存8-10次档。在不能玩游戏的日子,他就会记下存档的时间点,看着手机里的文件回想剧情。

“你肯定会有许多存档。但其实你不会回头再去读取,只是好好收藏着。包括捡到隐藏武器的时候,你会故意退出游戏,先保存,备注好存档名再玩。”

后来玩《高级战争》,根根不必再去网吧,他已经有了自己的高配电脑。未来战斗光效丰富,根根也喜欢其中的科技感,玩家装备外骨骼,去月球、去火星、去2054年战斗,甚至参与太空大战。他第一次发现使命召唤也可以这么科幻。

再后来工作了,时间和精力开始变得有限。“真的很少时候能够静得下心来,无忧无虑地玩游戏了。电脑你不可能去哪儿都带着。“而手机不一样,手机里保存的也不再是存档,而是游戏,在《使命召唤手游》上线后,根根还能像个工匠一样,继续“研究”他最喜欢的那把枪。

维克托,又名“短剑”,一把相当普通的冲锋枪。“它不是剧情中谁给你的,也不是固定地点刷出来的,普通敌人就会掉。但它的优点又特别明显:后座力非常低,射速极快,中近距离尤其好用。”

由于远距离精度不足,维克托的适用性没那么广,注定只能当副武器。也恰恰是因为如此,根根的主武器经常换,但二号背包里,永远都是维克托。

“带着维克托就很踏实“,根根极其珍惜维克托的每一发子弹。就算手里已经有一把,看见敌人掉枪,他还是会用鼠标指一下,“看看是不是维克托,子弹是不是更多。”

打完每一场大战,根根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寻找维克托。他像拣垃圾一样,在遍地掉落中搜寻这把枪的存在。“我很想把维克托一直留在手里。但使命召唤每个关卡会武器重置。你会发现任务一开始,你手里变成一把主武器,一把副武器手枪,维克托不见了。”

“我很喜欢它,但是我留不住。这其实是非常令人着迷的一点。而因为你喜欢,你感兴趣,你就会去搜索它的故事。”在游戏外,根根到处搜索维克托的信息,去了解它的产地、设计理念、枪型演变的过程。

很快,他被维克托的设计所“震撼”。“其他枪,一般枪膛会在握把上面,所以后座力就会导致枪膛往上飘。”根根用手给我比划,“但维克托比较少见,它的枪膛、握把,跟你肩膀的支点,是在一条直线上的。而且用的还是点45手枪子弹,能够很好地克服后座力。”

“CODM的枪械系统很有意思,还原了大部分枪,而且可以个性化。维克托就能双持,弹夹也可以扩容。这把枪枪管短,那你可以加强它的枪管。包括枪托、瞄具的改装,这在里面都是可以实现的。玩家面对自己中意的武器,可以更个性化地去配置,这一点我很满足。”

在3D打印刚刚兴起的那几年,根根为了做自己的维克托模型,曾花2000多购置了一台机器。本来想带去大学宿舍玩,却发现3D打印机噪音太大,只能放家里。所以逢年过节,他就提前准备好模型回家打印。

根根的大学专业是模具制造,虽然不学建模,也有一些共通之处。他自学建模知识,做了维克托的3D模型。但在打印这把枪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走得极为拙劣”。

过程是简单易懂的:起初是在网上搜“维克托+1080p”,找到正面相对清晰的图片,再把图片固定在电脑桌面,缩放好比例,好让维克托充满整个屏幕。

然后根根拿着尺子,一厘米一厘米地在屏幕上量,画到自己的草稿上。最终模型草稿的尺寸无疑是不精确的,它本质上只是电脑屏幕的尺寸。

“ 但我还是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打印,花了个把月时间,最后成品出来了。”那是一把简陋的维克托。打印机精度不够,模型就缺乏细节,料很硬,也没有打磨、抛光、喷漆。“第一次打出来那种成就感,给我感觉是非常棒的。”

他一直把维克托的草稿保存在老家房间。因为要接受采访,专门打电话回家,跟老妈视频电话,指引她在层层抽屉中翻找。根根妈说,她完全不知道自己儿子还干过这事。

只有根根的朋友们,一有什么喜欢的东西,就截图给根根,问他能不能打印。模型一天最多能打一个,朋友们就预约排起了队。他不得不专门新建文件夹,在里面塞满模型,玩具、枪械、动漫手办,全都是大家的委托。

5

根根找到了手机里的海边街照片。他展示给我看,一边说:“现在那里大概更好看了。海上有渔船。到了晚上,路灯还会全亮。但我们跑去网吧的时候就还没亮……”

海边街

他今年24了。当年一起晨练的小伙伴,有的也结婚生了孩子。每年国庆、春节回潮汕,大家还是会聚一聚,想的也都是去网吧,打开以前的老游戏开黑。

现在回想起去网吧最大的教训,反而是自行车容易被偷。根根的自行车两三百一辆,被偷过两回。事后被骂很惨,“当时对父母最难开口的一句话,就是我单车又被偷了。”

但只要是跟朋友一起骑车去,那就既安心又保险。因为大家可以把车轮栓一块儿。

当年一块儿晨练、一块儿栓车轮的朋友里,有位单名一个圳字的,大家都叫他圳哥。“你总是可以在网吧里找到圳哥。”根根这样介绍他。两人认识10多年了。前阵子,根根看到《使命召唤手游》快上线,他还给圳哥分享了链接。

我问根根,为什么专门发给圳哥?他解释:“我始终觉得他比我更早玩使命召唤,也是他安利我玩。他玩了好玩,推荐给我,我玩了,也觉得好玩。所以我想让圳哥知道。”

我又问,那圳哥是怎么回你的?其实心里也犯嘀咕,觉得这场景有点像电梯里的游戏广告,要是对面回了句“好兄弟一起玩”,那就很标准、很像口号。

然而根根的回答不在我的预料之内。他说:“圳哥什么也没回。我们认识10多年了,只需要发个链接过去,让他看到。这是我们沟通的方式。”

“但不用回我也知道,”根根说,“ 圳哥他一定看了。”

*截止发稿,《使命召唤手游》首日上线即登顶iOS免费榜,并跻身畅销榜前五。#使命召唤#维克托#小鬼收藏

海边街仍然停留在我的脑海。我问根根,那海边街长什么样子?他开始翻找手机里的照片。

2

小鬼是我见到的另一位使命召唤玩家,他是93年的,单身。前不久某天晚上,他加班到12点,回家后洗完澡,躺在床上,夜深人静也没什么事,就打开了某匿名交友应用。

在3D打印刚刚兴起的那几年,根根为了做自己的维克托模型,曾花2000多购置了一台机器。本来想带去大学宿舍玩,却发现3D打印机噪音太大,只能放家里。所以逢年过节,他就提前准备好模型回家打印。

根根的大学专业是模具制造,虽然不学建模,也有一些共通之处。他自学建模知识,做了维克托的3D模型。但在打印这把枪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走得极为拙劣”。

过程是简单易懂的:起初是在网上搜“维克托+1080p”,找到正面相对清晰的图片,再把图片固定在电脑桌面,缩放好比例,好让维克托充满整个屏幕。

然后根根拿着尺子,一厘米一厘米地在屏幕上量,画到自己的草稿上。最终模型草稿的尺寸无疑是不精确的,它本质上只是电脑屏幕的尺寸。

“ 但我还是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打印,花了个把月时间,最后成品出来了。”那是一把简陋的维克托。打印机精度不够,模型就缺乏细节,料很硬,也没有打磨、抛光、喷漆。“第一次打出来那种成就感,给我感觉是非常棒的。”

他一直把维克托的草稿保存在老家房间。因为要接受采访,专门打电话回家,跟老妈视频电话,指引她在层层抽屉中翻找。根根妈说,她完全不知道自己儿子还干过这事。

只有根根的朋友们,一有什么喜欢的东西,就截图给根根,问他能不能打印。模型一天最多能打一个,朋友们就预约排起了队。他不得不专门新建文件夹,在里面塞满模型,玩具、枪械、动漫手办,全都是大家的委托。

5

根根找到了手机里的海边街照片。他展示给我看,一边说:“现在那里大概更好看了。海上有渔船。到了晚上,路灯还会全亮。但我们跑去网吧的时候就还没亮……”

海边街

他今年24了。当年一起晨练的小伙伴,有的也结婚生了孩子。每年国庆、春节回潮汕,大家还是会聚一聚,想的也都是去网吧,打开以前的老游戏开黑。

再后来工作了,时间和精力开始变得有限。“真的很少时候能够静得下心来,无忧无虑地玩游戏了。电脑你不可能去哪儿都带着。“而手机不一样,手机里保存的也不再是存档,而是游戏,在《使命召唤手游》上线后,根根还能像个工匠一样,继续“研究”他最喜欢的那把枪。

维克托,又名“短剑”,一把相当普通的冲锋枪。“它不是剧情中谁给你的,也不是固定地点刷出来的,普通敌人就会掉。但它的优点又特别明显:后座力非常低,射速极快,中近距离尤其好用。”

由于远距离精度不足,维克托的适用性没那么广,注定只能当副武器。也恰恰是因为如此,根根的主武器经常换,但二号背包里,永远都是维克托。

“带着维克托就很踏实“,根根极其珍惜维克托的每一发子弹。就算手里已经有一把,看见敌人掉枪,他还是会用鼠标指一下,“看看是不是维克托,子弹是不是更多。”

打完每一场大战,根根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寻找维克托。他像拣垃圾一样,在遍地掉落中搜寻这把枪的存在。“我很想把维克托一直留在手里。但使命召唤每个关卡会武器重置。你会发现任务一开始,你手里变成一把主武器,一把副武器手枪,维克托不见了。”

“我很喜欢它,但是我留不住。这其实是非常令人着迷的一点。而因为你喜欢,你感兴趣,你就会去搜索它的故事。”在游戏外,根根到处搜索维克托的信息,去了解它的产地、设计理念、枪型演变的过程。

很快,他被维克托的设计所“震撼”。“其他枪,一般枪膛会在握把上面,所以后座力就会导致枪膛往上飘。”根根用手给我比划,“但维克托比较少见,它的枪膛、握把,跟你肩膀的支点,是在一条直线上的。而且用的还是点45手枪子弹,能够很好地克服后座力。”

“CODM的枪械系统很有意思,还原了大部分枪,而且可以个性化。维克托就能双持,弹夹也可以扩容。这把枪枪管短,那你可以加强它的枪管。包括枪托、瞄具的改装,这在里面都是可以实现的。玩家面对自己中意的武器,可以更个性化地去配置,这一点我很满足。”

夜里的年轻人都是相似的。小鬼在应用里浏览各种群聊,标题全是“男生女生速配”“单身小哥哥/小姐姐进”,非常典型。但手指划着划着,他看见一个画风突兀的群名:

“使命召唤玩家请进”。

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小鬼不自觉点了进去。

凌晨2点钟,群里十来个陌生男女,在聊一些“纯粹的游戏话题”:使命召唤你玩了几部?我最喜欢黑色行动;最新一代你玩了吗?还是现代战争最经典……

小鬼特别注意到,群主是女生,但他没在意,而是加入大家的讨论,聊剧情、聊武器,所有人兴致勃勃。忽然群里一个男生说:当初我还为这游戏流过泪。

小鬼接话:兄弟,你为什么还流泪?

男生打了几个字:幽灵死的时候。

小鬼一听,啊,懂了。

幽灵之死大概是使命召唤系列中最触动玩家的情节之一。这位《现代战争2》中的忠实战友,一直与玩家并肩作战,却在杀出一条血路后,遭遇背叛,和玩家扮演的小强接连阵亡。

那是令小鬼难以置信的一幕。事情发生得太快,他完全没反应过来。“我不是收到一条消息,说他阵亡了,而是亲眼看到。幽灵就在我身边,我先中枪,然后是他。我们的尸体被丢进火坑,镜头转动,幽灵的眼睛正对着我的屏幕。”

通关游戏一个多星期后,小鬼依然很难受。“游戏里幽灵很强。有他当队友,就给人一种安全感。但幽灵的身世又很惨,一直被各种背叛,好像被命运捉弄。”

使命召唤里有一句标志性台词:攻击友军是不会被容忍的!

如果你射击某些队友,屏幕就会渐黑,浮现这句话,然后任务失败,从上一个记录点重新开始。小鬼始终无法容忍幽灵受到的友军伤害。

主播老戴的使命召唤实况,小鬼每一期都看,唯独跳过了《现代战争》。这个分支系列他一直打算重玩,但想到幽灵又要死一次,内心就很纠结。反而是前不久玩《使命召唤手游》,看到了幽灵这个角色,深红色墨镜,外加骷髅头面罩,跟以前一样。

工作后玩游戏的时间少了,但每年小鬼至少都会玩一部使命召唤,他最喜欢《黑色行动》与《现代战争》,沉浸于其中的剧情与小队作战。他还向每一个人安利使命召唤,亲戚、同学、同事,无论谁问有没有游戏好玩,小鬼就答使命召唤。

周诺今年27岁,2014年从河北老家来到北京。他的第一份工作月薪2800元,其中800元用来交房租。他在通州梨园找了个隔间,面积很小,“一进屋就是张床,床旁边有张大桌子,桌子旁边是衣柜,别的什么也没有了。”

来北京的第一天,除了生活必需品,周诺只带了两样东西。一是他的台式,摆在了大桌子上;二是他的书,全都是历史题材,带着又沉又累。

“但当时只身一人,好像也没别的什么可带?我只有这点家当。”周诺说。

恰恰是“这点家当”都与一款游戏有关:《使命召唤2》。这款二战题材的老游戏,周诺通了有十来遍,都是老兵难度,“被打中的话,两三枪就死”。

2005年左右,他在表哥家第一次见到盒装版的《使命召唤2》,“记得有6张盘,纸盒很有质感。结果进了游戏,战场氛围更加震撼。以前玩游戏总爱跳剧情,COD2我一分钟没跳。”

到回家的时候,他就想把表哥的游戏也带走。他拿上6张盘,往自家电脑里一张又一张地安装。结果连连报错,家里的台式配置太低,运行不了。

《使命召唤2》的诺曼底登陆

玩不到使命召唤,周诺改看碟片、改看书。他用零花钱去买影视剧和纪录片,只要和《使命召唤2》一样,题材与二战有关,都感兴趣买回家看。《兄弟连》一集一个多小时,他往往能看三个小时,有两小时都在上网查资料。

无论是二战的影视、书籍、游戏,他总爱暂停去看,边查边看。诺曼底出现了,他去查地点在哪儿;D-Day不知道什么意思,他主动去搜。一来二去就进了坑。

这导致上历史课时,周诺知道的往往要比课本还全。书上如果只说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他就圈出来,在旁边补充:“巴巴罗萨计划”。他按自己知道的往书上填,做满了私人历史笔记。

正如许多“爱现”的男孩,周诺也在课堂上抓住一些机会。历史老师放投影,讲到了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二战正式开始。周诺就忽然举手。老师问咋了。周诺答,你图配错了,德军手里拿的是MG42机枪,是1942年才开始配备的。

身边人都知道周诺关注二战历史。一次去朋友家,朋友母亲给周诺开了门。他还没见着朋友,就听见了屋里的音响,传来游戏的枪声,于是没进门就说:哟,玩COD5呢?

前两年,使命召唤制作组出面说过一次,他们可能不会再做二战题材。一句话就叫周诺非常失望。结果,官方后来还是出了新二战,《使命召唤14》,反响却相对平平。

《使命召唤14》的诺曼底登陆

周诺想了想,对制作组表示理解。他认为,虽然是“年货”,但其实使命召唤有它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并非只做单一题材,还是在尝试。当然,他个人还是希望官方能多做点现实题材。在系列所有作品中,他只拒绝科幻题材,承认自己实在代入不了“未来狂战士”。

最新一代《使命召唤16》,重启了现代战争,有剧情,有转折,有大战场,也有室内、巷战场景的小队作战,周诺觉得这是回到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他还试了试《使命召唤手游》,觉得品质过关,硬件上也没什么门槛,也许能带来更多新玩家。“很多人其实没那么多时间玩游戏了,但手游躺着就能玩,这一点非常好。”

周诺回想起自己以前和同学去开黑,别人都在玩网游,他却发起了《使命召唤5》僵尸模式联机,把游戏当求生之路玩。同学之间玩多了,当他有事缺席,还有人专门打电话过来问,你上次带我们玩那个游戏哪里下载?怎么联机?

使命召唤全球知名,但国内因为各种原因,单机、主机玩家相对小众。周诺还是希望使命召唤玩家能再多一些,手游版的上线在他眼中是一个契机。

“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样,为了游戏不断升级硬件。”周诺刚工作时,为了使命召唤与GTA5,曾经专门用信用卡买了970;后来为《战地1》,又从970升级到1080;为了《最后生还者》他购买PS4,又为塞尔达入了任天堂Switch。

“现在想想,时代真是变了。游戏画质一直在涨,自己年龄在涨,收入在涨,什么东西都在涨。”从CPU到显卡,周诺的台式配件已经全部更换了一遍,就连机箱也在今年换了。

整台电脑,每个零件都是新的。“ 它不是我之前的电脑了,但它又还是我以前的电脑,我最初玩《使命召唤2》的电脑,”周诺说,“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4

潮汕网吧玩家根根,他就没有忒修斯之船似的哲学问题。“但你要是在网吧玩单机游戏,首先要解决一个很大的问题:怎么去保存你的存档。”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你得先在网上搜到存档目录,打完游戏后保存、退出,然后很顺手地层层打开那个目录,把存档文件拖到手机,拖到QQ或者U盘里。一开始可能很生疏,往后会愈加熟练。

第一次通关《现代战争》,根根“起码花了一个多月”。“大家游戏水平也没那么高,很多关卡会死,得重复玩几次。”如果以每周末两个档计算,通关至少需要存8-10次档。在不能玩游戏的日子,他就会记下存档的时间点,看着手机里的文件回想剧情。

“你肯定会有许多存档。但其实你不会回头再去读取,只是好好收藏着。包括捡到隐藏武器的时候,你会故意退出游戏,先保存,备注好存档名再玩。”

后来玩《高级战争》,根根不必再去网吧,他已经有了自己的高配电脑。未来战斗光效丰富,根根也喜欢其中的科技感,玩家装备外骨骼,去月球、去火星、去2054年战斗,甚至参与太空大战。他第一次发现使命召唤也可以这么科幻。

推荐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